7月8至9日,押注足球软件有哪些“数字非遗”专项社会实践团在蚌埠市禹会区冯嘴村及凤阳博物馆,通过参观博物馆、采访花鼓灯嫡系传承人、观看简单的花鼓灯表演等方式,深刻感受了传统花鼓灯魅力,并深入了解周边花鼓灯发展状况。鉴于花鼓灯文化的传播由教育基地传承人进行面对面传授,存在着传播途径狭窄、宣传方法和宣传形式单一、与新兴媒体脱节等问题,团队致力于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安徽花鼓灯文化的创新发展。
8日,实践团成员来到了蚌埠市禹会区冯嘴村,与非遗传承人冯开苗进行深入交谈,并参观了冯派花鼓纪念堂。在冯国报和冯开苗老师的表演中,我队成员观赏并学习了冯派花鼓舞蹈的基本动作,如摘仙桃、小二姐踢球、野鸡溜等,实现了从“旁观者”到“参与者”的转变。冯老师告诉我们:“在淮河流域,大家是一边干农活一边交谈,聚在一起打锣鼓,逐渐孕育了花鼓灯艺术,”这些无不彰显着蚌埠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吃苦耐劳、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。
9日,我队成员来到了凤阳博物馆,参观学习了花鼓灯的历史文化,感受传统花鼓灯魅力。在欣赏展品的过程中,我队成员了解凤阳花鼓与蚌埠冯派花鼓的不同,同时在导游的讲解下,了解了凤阳花鼓的历史及其所蕴含的内涵——其表演灵感源自传统农业社会下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模式,体现出传统价值下家庭和睦、分工明确、邻里和谐的理想社会环境。其表演亦多采用集体合演的表现形式,男女搭配进行展示,组合间相互配合,协调灵动,体现表演者之间相互配合,协同动作,展现出强烈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。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实践团成员通过此次花鼓灯之旅,全面了解了花鼓灯文化的历史、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。在社会实践中开展调查研究、学习体验、了解蚌埠花鼓灯文化,欣赏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形式,探寻花鼓灯文化未来发展道路。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文化观念的变迁,传统花鼓灯文化的传承方式已难以满足时代需求,数字化技术为花鼓灯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。
(撰稿:刘晨溪;摄影:刘佳豪;审核:樊元华)